WK綜合論壇, WK综合论坛

查看:20543 回復:30 發表於 2012-9-14 10:39:32
累計簽到:4 天
連續簽到:1 天
跳轉到指定樓層
楼主
發表於 2012-8-6 21:01:21 |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|倒序瀏覽 |閱讀模式
VIP精品區,資源無限好賺金任務區,輕松賺金幣
加入VIP,享受高級特權宣傳賺金又升級,超級棒

[紀實] 令大部分“中国群众”陷入沉思的组图 [48P] [複製鏈接]

关于“中国群众”最为直观和形象的说明
8 f, m- J  S6 N% v

& B& }. t: i: E3 L" k+ V3 T
非常经典的“因果”组图,意味深长

' w, M2 y* F/ _0 u$ v. o, z/ a! w# B* ^/ M' a% H' e
$ p9 o! [8 @. ?. }' g& p
国际视野的组图,背后的“思想”似乎代表了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发展趋势。

: f/ _0 N# [5 W% v: j8 n, n0 w
) t1 T3 c; _8 L8 O0 e 9 i2 X2 o  e; e- d9 g- T
这一组对比图,主角是位于亚洲东北部的两个主权国家
0 N4 f; m* ?; `- J0 L1 B
% M" ?) p$ A/ C) }

( R7 X2 ?) ^) v  l2 M
图片的背景时间是1776年,讲述的是北美大陆的制宪会议,围绕的核心就是如何定位社会成员的“个体价值”。

6 _& r0 ]. e* }; K* H( g4 }; d8 l; H+ Q; _! C* X3 p' V

$ W% T* {4 m, t. V
由上述会议所产生,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具纲领作用的“宣言式文本”
! J, t/ ^9 b  Q/ K# @$ x! _  L* L
4 x* \, Q) W3 E5 n9 R9 ?
, E8 k4 I6 K4 v% H
这是当前世界最为客观和真实的写照。
( m+ \0 l- \' O% \8 K" X7 s
可以中国古代诗句概括之:“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”
1 g- W; X% M0 X! z8 }9 Y

3 ^; V: o1 b1 r  d, ~& d% l
' Y+ f; V/ o* r  {' h( L2 w
在这组图中,表明了这样一种情况:人性有光辉的一面,但也有黑暗的一面,至于表现出来的是光辉还是黑暗的人性,那就要看地点、社会气息和历史阶段了。

5 ~( Y) z  v6 O2 D/ x" R9 N9 j' Q5 \+ j
5 h& |4 Z9 x; n: K# M1 f
“小人物”与“大时代”往往是紧密相连的,而人物的“伟大”还是“渺小”,其实并非与其“财富”和“权力”划等号,而是背后的那份心智和行径......
2 h9 v, x2 b3 R( _2 f* j$ D
图中人物的背后故事似乎也给出了答案。

9 b# A# Y6 y: Z* Y- T: e2 \# G( P7 x: o. T
- U5 f* V# p- k3 T5 B0 Y
社会诚信,指的是人类社会对客观事实的态度。当然,其背后涉及的往往是纷繁复杂的“利益”。

' |* k+ h- c& R! r  V: S
不同的社会体制和文化,自然就决定了如何看待“利益”和“社会诚信”了。

, c% a& g; W/ G1 I
这组图背后的故事,似乎也印证了这一规律。

% q! ^3 |. A5 f! i: y0 ^2 T- y/ I9 w. y) c
1 j( c* m0 h3 K8 Y0 Q
生活在不同社会体制和文化中,其社会成员自然就会有不同的行为,最终也就有不同的结果。
. M" H1 k) U1 c6 W4 M/ |
以下组图是关于中国人和西方人的直观区别,严格来说,也可理解为“Citizens”和“QunZhong”的区别。
" Y5 R3 `* a  n) G: f) ]
. m# E8 A, M9 ^! Q) {* u5 r

3 F0 R% ]2 {4 E' c
对于近现代体制下的“中国人思维”(包括“群众”和“公民”),虽然不同角度,世人自有不同结论。
1 D* V9 Q+ [* O6 K/ U" n5 E
但肯定的是,倘若能以客观角度来观照,自然就更为中肯,这就是“换位思考”的原理。
) T0 l( v. S5 I3 t7 G% h6 h
以下一图,从语言体系角度给出了最为接近的答案。

% z# x" k$ T; E: _- z# ~
- E6 u$ M2 m. U2 k+ o% r! u # W$ ^7 T5 f) T, J( C
从这幅图起,将以一个系列的形式诉说一段极具“启发性”的对话。能否领略其中的“微言大义”,也就决定你是“群众”还是“公民”了。

% c# u) v  Y5 k4 m3 N  r( X6 T& x; P& x5 A
# X! Q+ q4 c" ^! \3 k7 y5 f$ O

% s% `0 K* H2 W, e* j ) {0 w) ~2 O, U. _% e8 _

, v8 P& u+ Y1 G- }
2 l9 j& T, l7 L0 |! e* M
; R7 Q# c: N3 t3 }% d; q : \  W0 c: n' c3 u% Q  y' [% H
它跨越了時間範疇,探討的是“未來”對“現在”的評價

) v! a8 l7 i2 R. ~1 v5 b# G5 K
% L; d: ~" Q9 n& e9 C ( r! U8 U2 E: y+ V( _
說的就是如何“透過現象看本質”的問題了。

8 `1 a- a. [% e; y- q/ _9 b' e9 I4 x* C0 Q4 A% ?5 s

8 U' L" b1 G0 Y6 k0 L, j8 M
探討的則是息息相關的“社會財富”的話題了。
8 L# u* V9 f8 X- P

8 P/ _, R9 }5 p; y$ h( `" Z & @- d, m' J6 L7 H
对于人类的自身历史,有人会选择客观而真实地再现,也有人会进行刻意的取舍和塑造。

% W0 ^4 y3 @' g+ \$ g( s' Z
对“过去”的不同态度自然也就决定了“未来”将如何的走向。因为“过去”与“未来”在隐约之间已经成为一体。

' x& J. e1 C( A$ b1 ^6 j" B
以下的组图反映了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历史视角,从字面上其实也早有昭示,而这些似乎也都是离不开“社会价值观”的悠久沉淀。

! _( J8 O* g8 c* }: Q/ j# @' b# `; F  c' }6 d. f+ y; \$ r
. U( a% \% r& ?9 {( t/ B
当人类社会进入网络时代,信息也就成为这个阶段上的流动产物,它并不归属于任何一方。

; `; U% X. g4 e5 u" S! x/ C- m
信息本身其实并无“罪过”,但如何对待信息却衍生出不少“是非”。
# p4 e9 {8 M: D" T1 V
以下的组图彰显了这样一个法则:当“信息流”不再客观、透明和对称的时候,人们就会从选择认为更值得信赖的信息源头。

( J' ?4 C( H' e8 l6 H$ n* u4 `
这当然是立足于如下标准:一是发布方过往的诚信记录;二是信息源的角色位置。
5 ~( Z" }5 H: O3 ]: L

) L) z. }0 l+ {
4 v% {; l& r7 `8 i2 e: _
“宗教”本同出一源,但“信仰自由”背后的现世意义却存在巨大差异。
4 q* F2 ^1 U- ~4 @
在西方,基本上拥有同一的“主神”,而其中的“原罪说”使人们时刻反思和警惕自身的行为,“博爱”的教义也逐渐演化为普世的价值观,最终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。

( V5 y# ~. e, m  L' E: g; s) [
    

' N0 P" E' [3 N' G, i  Y9 u/ ~/ E
在远东的古国,他们的宗教神邸成千上百:从“灶君”到“城隍”、从“罗汉”到“菩萨”,从道教到佛教,乃至小说人物。
* }# A. r3 F: Q3 u: D
信奉的基础立足于利益诉求,即“有求必应”的逻辑。反应到现世社会,就是浓重的盲从迷信、利益交换和权力依附。

# M; V& Y( ]+ ~) B* S& E
    

5 [9 d% J; m8 m. T5 k
以下组图说明了一个道理:宗教本质实无差异,但对“人类文明”是否有所促进确实是一个分野的标准,“一念之差”就分化出光明与黑暗。
( N4 c. i) D3 \  V8 M# r0 _
' R) {9 H+ x0 {$ Z9 |) f

* ]* a* g  V7 E
- q' m. f$ k: U5 \+ L0 Y: U! M
宇宙中,“万事万物”都在不断地“进化”,这是一个发展的过程,目的是为了适应和生存。对于人类,它的生理进化过程基本是趋同的,

' X1 {. R- H" x( N0 M
而心智发展而引致的“社会进化”,则存在难以言尽的落差。但无论如何,目的地终会达到,区别只是时间的迟早。

2 m; E5 r1 M# M
    

& ]; Y2 G* x( o( L  Y1 F
以下组图告诉人们一个规律:人的生理和心智发展会存在“不同步现象”,但这种“进化”方向却是趋同的,冥冥中自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推力,即使其间出现了迟滞和反复。
$ P: h, w( w$ Q

5 d! g' D7 K) P1 w" F5 Z: h " v- o' o9 p0 |5 ]
Janpanese,一个曾经充满傲慢和野心的民族。在挑战强权失败后,他们放下了傲慢,代之以“精益求精”和“开放”的胸襟,
% w" N* i7 E6 P
再次使这个国家走在世界的前列:他们的品牌大多成功走向了世界,他们的产品并不规限于自身的文化藩篱,不再以民族企业自居,

( N; j, d# I" W( J- n1 e- A
而是顺应世界潮流,着眼全局。至少从他们的品牌塑造上没有任何“日文”痕迹,表面上也不会令人联想到会是来自另一个语言体系的国家。
" g' Y" }) S: j8 t; V
    

! e4 F$ X# ^2 ~! `7 i( ^, t
同处东亚的另一邻国,依然沉醉于“民族品牌”的梦想,其品牌塑造规划带有强烈的文化情意结,其结果就是走出国门,便基本没有市场和认同度。
! D" m* I6 ~  E# v  x
    
4 Q* ]2 K7 n; Q
以下组图揭示了一个理念:“过于自我”的角色认同无疑于“划地为牢”,这往往是失败的开始,因为它阻隔了“国际视野”和“兼容并包”的胸怀。
. R, |! r* z$ c1 h7 s3 o
2 K8 t2 i3 R2 X. }

3 N/ z, K, j+ x. ?& }8 x
“足球”是团体竞技运动,作为一项“事业”,其产出和成败,须经历不断磨练的过程。它就好比作物的成长,取决于“种子品质”和“成长环境”。

/ L* p4 Y& a9 X  c
相应地,前者作为内因就是球员的水平和心智,作为后者的外因就是一国的产业水平、对待态度、竞技体制和社会观念。

, n, D6 ~4 L6 x' |/ X0 i+ v
    

2 M3 Q7 J3 k$ p4 V3 d6 m( f0 m3 l) L6 }. j
以下组图证明了一个真理:一国“竞技事业”的水平高低其实与“人种”并无必然的关系,但是却和如何对待这份“竞技事业”的从业态度、社会机制、人文精神有着高度而必然的因果关系。

( b; j9 ~& n1 B0 u5 m- }) g
概括来说,就是“一叶知秋”。足球事业如此,国家发展也是如此。
, x& w: r, G5 ?! S' `7 O& s" l
+ S( i- G2 Y1 P5 X) T
4 d6 Q4 f& K, |# \

( _& j- |6 H( S) [* t2 N8 C
“媒体”作为信息发布平台,在不同的价值观和体制下,会有不同的定位。它既可以成为监督政府、追求事实和维护社会公义的独立平台,
7 w( F+ G! p& b. \  q/ u7 D: d
但也可以成为依附于集团机构,为其谋取利益、实行“舆论导向”的工具。
" M7 |: p3 w" `7 H  l8 q/ q; @
但无论如何,能实现长久发展的“媒体”必然是获得人们由衷认可、并反映客观事实的,这里面涉及的就是一个时间历练的因素。

' _! F% O5 }0 f8 e4 K: d$ d; ?
    

: i: |0 W7 s% M* w+ P! N6 o
以下组图启示出人类社会的一个现象:“真诚”与“虚伪”是人性中并存的“孪生子”,虽然短期而言,后者会有所膨胀,

  w% u" ?# m, L3 D  T/ j% _7 H
但长期来看,前者必然回归,并成为社会之主流。原因在于只有尊重客观事实和规律,个人和社会才能得以存续。

3 r3 [* J* G+ Z# T/ f  K( \
( I! K' J' P% V6 E3 s1 h  q# f3 r3 L* H
. o% I' @% \; q3 y3 j+ R+ O
“人人生而平等”,这是人类近代所致力实现的社会理想。这不仅指法律层面,同时也涵盖在社会观念之中,
. a; n. |/ }7 O3 j9 y
因为“平等”与“公义”是相辅相成的。同时它也决定了国家的“元首”的定位是“领导人”还是“责任人”两种不同的取向。

. {8 E4 ~' Y+ N6 F
以下组图的背后故事都立足于“历史真实”,虽然时间差度近80年,但是都向人们传递了一个信号:“平等”实乃走向“公民时代”之基石,
& B: j+ L0 [' X& c
“个人的一小步,却是社会发展的一大步”,这,就是社会进化之趋势。

; b$ c, b& A9 l! x
+ l7 T$ `; C. {. k) F% B; { 3 \: p- B( C# S2 U  B. @
“知识”是人类对过往社会发展的经验、规律的总结和积累。虽然“知识”对于事物的发展有着积极而正面的作用,

$ w  ^+ D0 p' E$ c0 p1 c
但在不同角色者的眼中却是有着不同的结果:有的国度对“知识”有着热炽的渴求,并勇于发展和传承,对未知领域展开不断的探索;

' W' C. t; @# Y% m
有的国度却对“知识”进行选择性的发展、垄断乃至拒绝。因为“知识”有助于启发人的心智,有助于独立的思考,而这个结果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社会环境,也会有不同的态度。

+ a6 L+ l) Q0 E- ~, L6 x
    

: v: v" Z: c4 m
    

% L* [' z# a0 i# @
以下组图的传递了以下的话语:“民主、自由、开放的精神是互联网精髓的所在......每个人都该有获得知识的途径和权利”,“失去了知识,也就失去了心智和思考,这无疑于行尸走肉”

- [9 t9 n% Y5 C: w, v( C6 U& J9 v) I2 n
( `& O% Z( H8 A0 v2 b1 w; l: F
“同胞”一语是特殊环境下的产物,从词义即可理解,它是立足于“宗亲氏族”观念,围绕的是“血缘姻亲”所衍生的人际关系。基于这样的思维,
! I/ s# v& k6 Z' K- |# n: ?% ~
就衍生出“非我族类,其心必异”的取向,接着就是以“生理基因”为标准进行敌我判别。当人类进入21世纪,“敌友”标准得到了重新的诠释:
* e7 ?& |( G' t; D! }! g
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在于他为人民和社会作出了什么建设,而不是破坏或打击了什么,这同样适用于社会团体、也适用于国家。
' |; W2 F4 V/ F
    
1 H) j+ _. |1 q* o1 y
当不同“基因”的人共同为了所生息的土地和国家奉献了自己金钱、才华、青春乃至生命的时候,这些“非同胞们”难道就不是国家的“一份子”!?

, H3 q3 X; Q. P7 m
  j$ N! C) V$ @  G" t, D6 c
    

0 P( D3 ^: T6 [3 `; t0 m/ K
以下组图隐然告诉人们一个永恒不变的真理:一个人的“肤色”、“体格”和“基因”并不是自身所能决定的,这只代表着和他的祖先有着“生理关联”,

$ U$ I  ]9 m5 q) Q
成功的源头乃孕育自他的心智和肉体里的那份精神,而这些都离不开社会气息和人文思想。而那些期望通过“同胞”名义和“生理联系”来沾取他人成功光环的人,
7 }8 c% C, |" ?# ~; m# O: C
无疑是可悲和可笑的,因为他们的成功与“生物基因”和“宗族”没有任何的因果联系。

" k. m, a; v: C1 V& k( w0 [+ w! g7 [

( N0 }7 }7 E: F3 F( M
“平衡”乃是宇宙中万事万物发展的规则和定律,一旦失去,事物就会频临崩溃。自然界中体现为物种间的制约,并得以在竞争中共同发展,

% s# T3 t: [; f8 j* x4 O. H
这就是造物主所规划的无缝、循环式“食物链”,没有一个物种可以绝对主宰或凌驾于其他生物,也因此而使各物种得以“共存共荣”。相应地,

1 P* I. E& ~. ~' N
人类社会中的“平衡”就是“权力制衡”而带来的监督和利益制约,没有了这种“平衡”,后果将难以想象。

2 X) R- K. t1 A" |2 ~$ c: W
    

+ R- t! u: [: K# q, z; P
     以下组图的时间背景分别是1863年和2011年,两者相差几近1个半世纪,但是却代表着两种“存在区别”的社会发展观,
) |8 K* F! W6 g1 S& y8 Z% y' C
也体现出对“平衡”的不同理解。但却证明一个道理:“至理名言”不是因为它出自“伟人”,而是它决定于是否应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,

$ a) T2 \0 G3 f! B% Z1 q
是否能通过历史裁判的考验,这就筛选出“名言”与“谬语”。
6 }& H( B8 O/ `, ^0 U- N
    
" l6 n  \8 Y) v# f9 x; M
    
  ?6 n* n. T4 K
    
% T; P, P- V4 Q* Y8 O. p- G3 k
     以下是两组图的背景文字附录:

/ @) S6 F! U# z8 x
     “87年前,我们的先辈在这个大陆上创立了一个新国家,它孕育于自由之中,奉行一切人生而平等的原则......我们要使国家在上帝福佑下自由的新生,
# ~: w# f) s* e( x# H8 U
要使这个民有、民治、民享的政府永世长存。”(--1863年11月19日,葛底斯堡,亚伯拉罕•林肯)
) ~8 j! F/ x$ l- P8 K: z+ `
    

6 Q# H$ m/ r4 {" J4 l
    

. L' ^) l8 F, q3 b
     “我们始终坚持党的领导,使党的主张经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,成为全社会一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......从中国国情出发,

6 r! e" U# D' w
郑重表明我们不搞多党轮流执政,不搞指导思想多元化,不搞“三权鼎立”和两院制,不搞联邦制,不搞私有化。”(--2011年3月10日,北京,吴邦国)

' C2 |, }, W! r2 l) B
3 L# }/ b2 P; e3 f& G; u$ E
) B' v; a2 g8 o* Z
8 z# W$ _" X# [  C5 C
“法律”是人类社会正常运作、维持公义之根本,它好比竞技场上的“裁判”,以独立客观的角色履行其职能,以充分保证每个运动员的利益免受不当的侵害。
; S9 y8 K7 ]8 _1 E% P; q
当“裁判”和“运动员”角色合为一体的时间,引发出的将是绵绵不断的灾难性后果:人间公义将无从谈起,社会公平也将成为空谈。

& _' r' x, K% J, ?
    

( E3 O9 }0 f! V
    
2 P% O9 q  j% L  ~; Z! J) O
     以下组图彰显了“对法律的两种不同理解”:一种是寄望于传统统治集团内部“清廉法官”的裁决,以实现“为民请命”,捍卫民众的权益;
7 m2 q* a# V7 B2 I( h: q* N  ^& Y
另一种则是从体制上保障“司法体系”的独立,并奉行“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”的理念,不论他是“国家元首”、“资本权贵”还是“普通民众”。
2 l) z4 w  w) N& J
前者寄望的是裁决方的“秉公判决意愿”的概率提升,后者则立足于宪政体系和权力制衡。

  v) U" w. h" p# M  S  V7 V
  
0 Y( O- w1 H, c! W1 B/ f6 e+ J
9 x1 Y. ?# Q9 ?; N

8 C! Z  P0 ~* X6 x0 @
“自然灾害”非人力所能抗衡,其实质是宇宙规律使然。但是在不同的理念下,如何最大限度抵御这种对人类的侵害却有着不同的理解,

( u; t5 m( e! `& S
其结果就是在即使相同烈度的灾害面前,不同国度就会有不同程度的生命、财产的损失,比较而言,“烈度”和“损失”似乎也不一定存在“正比例”的关联。
8 E; k1 `/ Q) v2 i9 Q( _
  
! m6 [4 I, }$ K- W! \: o) T: e
   以下组图体现了一个法则:“自然灾害”有些是难以避免,有些则是可以防范于未然。无论如何,其导致损失的背后,折射出的是两种不同的取向:
6 p& _6 L% |/ g/ w: k  S
一种是“居安思危”、体现出对个体生命的尊重和负责、以及完善的灾难应对机制;另一种则是“高枕无忧”、缺乏严谨的质量意识、低效的灾难处理机制。

% D; g: N! Q. N3 b8 N% p
这就是“发达国家”与“发展中国家”的区别之一。
0 i0 a' p( E1 W1 `' ?
% g0 N. Y* T6 P% n8 z
$ e9 z! z6 ~5 U2 Q& g

$ q/ G/ r, d" i
关于“承认错误”

0 ]% j- H) l. ^
  
$ r/ N' Q! k/ P3 d
   “错误”是违背客观事实的判断而产生的行动和后果,其存在是不以主观意愿为准绳的。对于个人或群体,出现错误是正常之现象。
( `) \3 O  Y+ \  E5 h5 k
问题关键是如何对待既成之错误。如坚持错误则无疑就延续着违背事实的方向,使事态发展趋于恶化;而承认错误,则是自我否定的过程,也是尊重规律、立足客观、回归大势的过程。
, |# C% M- P& }: P& s( K
  
0 C% s+ ~+ {* e! B. f
   以下组图说明了一个现象:承认错误其实是一种可贵的“美德”,它需要“精准的视野”和“自我否定的胸怀”,
3 @# C6 N& Y: T: A; _
错误的存在并不意味否定个人的能力和才干,相反,认识“错误”也就截断了消极,也意味着把握了“正确”的未来,这是魄力的表现。
- g# `& \  v6 ]+ P: \7 d' \
- u% D9 w2 @+ v+ p  {8 R# e
% F2 Q# \4 l- G0 g
“精益求精”乃是人类对塑造完美事物的一种心态、一种韧性。当一个国家的民众都带着这种心态去面对“方方面面”的时候,

' c1 [! G- y! ~
这种民族性就会迸发出积极而正面的威力。他们的商品会更具竞争力、他们的宪法会日趋完善、他们的社会矛盾会日渐弥合、
3 A6 O; ]$ l1 S2 J" k# a
他们的生活水平也会日渐提高、他们的自豪感更会日渐增强,最终他们会得到世人更多的认同和尊重。

4 B) Q. ~$ W9 {' i/ A, [  n
这一切不仅仅源于“精益求精”的民族性所带来的社会成果,更源于他们毫不吝啬地与世人分享这种成果。

  s, G8 D% O3 ]( a3 _2 h
  

5 w& f# B, {3 w/ O' {8 z* E
  

& f( _9 `+ Y' M/ A- Z- J1 {0 L
   以下组图证明了一个道理:“追求完美”不是目标,而是一种不可缺失的精神动力,人类的发展靠的就是这种精神。
9 d9 x% A4 T: ^$ r
因为当人们的目标是达致100分时,实际可能得到的是90或80分,而当目标是60分时,实际得到的是50分、40分乃至更低。
9 A: n" `# a1 d. `0 _8 E  k  @
这源于不同目标下所衍生出的努力程度的差异,这种差异也就决定了成绩。

$ {" [* d$ L6 G% w9 x
- _4 x* z- f$ T- z' V  N8 y; c: H  y) x+ w7 ^) L, T
5 j0 x" G# u* N' J8 y$ p. j
“计划生育”即通过“政策行为”来对“人”的繁殖行为进行规限,这一独特现象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的东亚大陆,目的在于限制人口的快速增长。

. O1 E& b& B# s- z. S
后来的事态发展证明了效应的不当和失败。缘由是没有“透过现象而抓住本质”,族群中“重男轻女”之取向乃源自落伍的社会文化:数千年的农耕时代和封建体制的沉淀,

' Y) F+ p& C: w  J- o
过度的繁殖是出于这一思想所“指导”。
0 Y, q9 f9 ?/ L/ q# J
“政策”却无根本解决传统文化观中的迂腐心结,反而开启了人为政策“干预个体生育权利”的备受责难的局面,并衍生出其他社会隐忧,确是“标本皆不治”之果。

- [! @# G2 a+ Q5 x4 F. i
  

, S5 x7 p7 |- u+ j; O& g3 b
  

) D( `. x) }0 X' y  ~6 g
   以下组图揭示了一个答案:“男女平等”乃不证自明之理,决定个人成功的因素不是生理构造和性别,而是不断发展的心智。这是人类社会进化的结果。

9 q5 b/ ^: n; O) B
这种认知也是一个需要引导、渐进改良的心理过程,任何人为政策的强加无助于改变族群固有的心理定势,

; P# e# c6 I* W
同时也有违普世价值观。平和之举实是“文化改良”和“风险自担、成本自负”的过程,行为的选择权应回归“行为发生人”。

' t7 c6 T% W( u' s' W% M
) ~9 {# ]# ]% U
/ e% M$ i$ ?/ q' }! M/ i2 W: j
4 @4 _" S0 S; T" B, B% x
“改革”乃根据客观规律,对旧有的、不合时宜的事物进行变更和替换,它涵盖经济、政治、文化和军事等领域。回拨历史年轮,
/ O7 c/ e3 r6 F* ~5 S! d  t
在19世纪的后半叶,东亚的两个主权国几乎同时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改革。一个史称为“洋务运动”,另一则是“明治维新”。
, x- @2 y; }" |$ L1 T2 z  y4 }
前者的核心思想是“中学为体,西学为用”,从物质等社会基建层面进行变革,拟令国力实现“自主自强”,目的是“长治久安”,

( X! v3 \7 h$ r: J8 Q# ]
变革重点是硬件建设。后者的战略取向是“脱亚入欧”,这当然不是地理上的改变,而是从文化思想、政经体制、社会结构上的全面“西式”改革,
4 m* i6 Q- L+ w3 K( Y
重心是软件--现代代国家的发展观,并由此延伸至物质层面,目的是生产力变革。同一时期的两个选择:一个向左,一个向右,不同的取向、不同的路径,自然就有了后来“判若天地”的结果。
; z; p+ j. y6 w: y$ \! w# k
  

& X( \) k' [4 S+ b4 U
  

" M; j1 u0 g. \9 `
  

+ X7 g- H/ `8 E& a, y# }  t
   以下组图体现了一个人文法则:“改革”的本质可分两个层面:物质和精神。前者是表象性的模拟和复制,它并不会必然带动思想上的发展。
5 O1 [$ O: h6 S: T5 z7 J1 Q
后者是内在思潮的变更,带来的是超越“被借鉴方”的效应和物质文明的同步发展。如同对一个成功人士的学习,其外在服饰可以完全复制,

; |- g- p) [+ q5 ~4 Q# p3 K
但没有对其内在精神、理念的透彻理解,又如何把握到成功之路呢?!社会变革也是如斯。

5 a- a- R* v. Q: \7 S( ?" C4 y
  ~$ w, v5 W1 X7 f2 z/ q + `: T2 w  f7 z6 `' T' X9 ^
关于“立场”

) ]) C/ D' G- p1 Z7 v3 {
  
# t# s/ t) z5 |" G' X
   从不同的角度观看同一事物,不同人士自然会有不同的感觉和倾向。这就是每个人都有“立场”的缘故。
4 L% L/ @7 r3 l/ }4 J6 e
“立场”带有主观性,要完全百分百地避免主观是几乎不可能的,而相对客观地认知人们所面对的事物却是可以实现,

! A$ v, r4 n# i$ s. ]$ i& a$ ]
途径就是需要同一个人站在不同的位置和角度,甚至是相对、相反的视角来看待和观照,然后进行综合性的对比、分析,自然就可以得出较为中肯的“立场”。

2 X' j$ w- K. |2 R8 k2 _
  
" B: k& I2 v) v3 f, K
  
& x9 R- P8 a/ D& H
   以下组图截取自website,无论作者属于“公民”还是“群众”,至少在“形式上”也是提供了两种方向不同的看法和观点。
9 y' {" v, @5 d0 |( {( C
它作出了一个启示:“现象”是“立场”形成的依据,而这些现象会形成多样且相反的观点,而客观的“立场”总是正反两种现象进行激烈博弈后的结果,这个过程就称为“独立思考”。

( R) o! b; C( S4 U 2 ~& u. d8 w" Z' A; A; g6 _

% A# r- p2 g2 h6 ^' L 5 @8 E( V: R8 |9 l2 T) I. {
关于“自由”

* x+ T- L5 y( V( ], i$ b! o2 U0 `
  
9 i3 _% _# R0 N8 ?& z) G
   对于“自由”,有人理解为“无政府主义”,也有人理解为“个体意志不受钳制”。有人视之为洪水猛兽,予以大力反对,也有人对之不懈追求和毕生捍卫。

8 M9 T' u, Z1 }8 ]
但无论如何,衡量一个词语的对错,无疑,最为客观的标准就是概念本身对现世的作用,换言之就是在“自由理念”和“非自由理念”下的产出对比,当然其中还是要考虑到这种评估的综合性和概率。
( q3 ~$ o6 N3 U. m1 V# O; }, I
  
2 m$ Y7 u7 _' H2 I
   以下图片形象传递出一个法则:词义本身并无对错,最为公正的裁判乃概念背后对现实社会的一系列的作用。
0 ?  @& e; \7 c& Y9 k2 c" a
通过理论,可以指导和完善人类的实践,反过来,人类社会的实践现象,又会反推导出理论,同时也可论证出既有“理论”的正确与错误。
% t$ ^  Q' N  }! w6 k& t9 @  ?, W

! o* C) M: P* E$ |; Q7 R4 Y
The development of freedom world.

2 G& W7 Z- G8 h* ]$ `1 P
5 l1 h( V  M8 w3 V) ?/ F3 O3 e* a: L5 ^0 j* Z% x& Y: M1 Q

7 O  A# `, i8 i5 [- M" @; P
关于“劳工输出”

; d$ k5 [% Z% y5 Q* [
  
' g% s6 R5 g0 |2 {  ^/ Z; D
   “劳工”是雇员的一种,而雇员却不意味着必然是“劳工”,因为“劳工”定位的就是以提供简单性、重复性的劳动和服务为主的群体。

) d0 [0 }; V" |0 D% k* P
这种工作性质决定了和智力型、技术性的工作比较有着先天的落差。另一方面,一个国家的产业的结构,劳动群体的定位也了客观该国的综合发展水平。
( t& ~8 ?. V& [' e
“外劳输出”和“专才输出”无论字面上还是内涵上,都是有着本质的区别。前者是被动性、目的在于生存;后者则是主动性、目的在于发展。
1 G3 V* S8 ~& T" O0 O
  
) p% b# ~% `: M8 I4 o  Q3 z  m
  

# D/ @' t8 E# X3 g  b) k0 A
   以下组图隐约间揭示出一个道理: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发展充分,看的是它输出的是“劳工”还是“专才”;

# k* V# p& }9 W, K- x! ~$ h  `9 G
而衡量一个国家的民众是否幸福、是否充满民族自豪感,则看输出的“劳工”和“专才”的比重分布。理由显浅而懂,
8 G7 Z7 b" k4 n$ M! `# u, N
倘若家园生活无忧、安逸快乐,又何须背井离乡、舍近求远呢?!这就是“见微知著”的道理所在。
" I  c! c# p9 P. s+ a. D% T
# c7 n3 `# M! ]8 o

' n; J5 R) k5 X; `& ~; D
" \$ D  g+ s5 e6 a$ ]" A7 Z& Y+ k
关于“起点”与“终点”

7 b/ R+ ]+ `3 z: K
  

! T* F8 q) l& X8 p
   浮沉聚散、离合荣枯,此乃宇宙万物的发展规律。割裂来看,“起点”与“终点”是不同的两个阶段,但跳出时点的规限,

. o6 z& m+ l2 }: m4 K
其实两者是如此的趋同。正如“日出”与“日落”,景致相似,但意义却是大不相同。旧物种的灭绝,迎来的是新物种的诞生。
! y6 [, A8 N6 G7 j/ G+ B8 h6 n
“起点”与“终点”其实源归一处,不断演绎出“新”与“旧”,这当然是一个相对的过程。
/ y7 c7 e+ F' J9 h! ?; M& ^8 b0 ]
  

6 z0 o  f8 i# t6 I8 C
   以下组图直观论证了一个真理:旧事物的终结酝酿的是新事物的出现,世界从不存在恒久不灭的事物,

' m5 b( ]# v* ^0 n) g
因为“起点”与“终点”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,它是一个宇宙法则。物种起灭如此、人的寿命如此、政权更替如此、国家兴衰也是如此。

. m- W2 a  @  \( v - a, w+ I4 k3 o, ^, E( Z  S/ X+ S

' q% u1 G' i3 b0 @2 V! w4 V ( ^( N# q2 N- L' j, N
关于“爱国”

% t; {& b5 _3 Z! W0 @7 d
  

6 V. n# B6 @7 l# C" m# @  B2 S
   “国家”乃抽象概念,在国际法领域可定义为具有一定地理界限和独立主权的政治行为体。对于国家,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见解:

! _+ s. ?9 A4 H& ]6 f
一是“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,它依附于统治阶级的存在”;另一则是“国家是综合性元素,它的存在超越于任何王朝、统治集团和社会阶级”。
) ~; r+ s2 T2 u0 v, l
正是基于不同的理念,也就衍生出不同“爱国观”:“爱国”就是爱统治阶级、爱政府;“爱国”是爱民族;“爱国”是爱山河土地;“爱国”是爱国有企业......

4 I/ s8 o& l; {1 d6 X6 }/ C3 `8 S
  
8 z- Z' e5 v2 o- H4 l2 s' [
  

& d8 S( }* D. b( r
   以下组图客观彰显了一个结论:“国家”实乃一个软件、硬件相互契合的产物,它跨越历史而延绵发展,其存在并不依附于统治集团本身。“爱国”
: N# [+ f' b9 _% F
  的核心对象其实就是承载“国家”的这片土地、土地上的山林湖泊、土地上世代生息的人和生物、

$ w2 r. W2 p  E8 R
以及土地上经久传承的文化精粹。因为这种“爱国”跨越了任何民族和国籍的界限,真正的普世适用。

6 {9 \7 k  v' b. t' \
) T1 X! x. G: R" l  N+ x
# ^# E* |! h" {" p6 u# t( W) e + [, y: E& o5 H" b  L
关于“语言政策”

+ s3 h' K7 W( q! \: {7 V% A4 Y
  

/ l' d( v9 A: s. [
   “语言”是不同区域人类活动的载体和传承,也是文化的表征。它并无优劣之分,其本质与“人”一样,实应“生而平等”。掌握共通的语言,

; {* L. b9 p4 q1 x
有利于文化和经济的交流,但“共通”和“共同”却是差之毫厘,谬之千里。由此也分化出“语言政策”的不同取向:
* b  _4 j* Z( H4 ~9 F( K7 L0 ]: O
一是人为刻意抬高、推广某一语言而打压其他语言的发展;另一是则是本着“文化自由、语言自由”的精神,让各语言文化多元共存,

. Z8 Z! L3 {3 o7 F2 y5 a" p" ]0 O. q
而普适用语的发展和人际交流的任务则交由“市场化竞争”和“用者自选、风险自负”的准则来应对。这就是“平等发展”的精神。
; A/ d$ [7 K+ j9 }& s
  
$ H" R, C6 D2 H8 D3 C# N& ?
  

/ w! I% y  q: b
   以下组图再次阐述了两个“人文法则”:万物自有生息兴衰的规律,无论语言还是国家,皆是如此,人为因素的干预实是破坏这一运行轨迹;
% C: a1 \9 V, T8 A1 u7 ^
当人为意志以自上而下的政策形式进行外包装的时候,实乃罪恶的开始,因为谁能保证和制约这种体制背后意志的“完全正确”呢?!
: X2 k$ J" ~1 h2 o! D1 Q
社会的发展需要切实的政策,但“自上而下”还是“由下而上”的方向,自然从先天上决定了政策的“正确率”和“后续反应”。

' u- {. T# W& H. {7 p - a: i. j9 R1 z6 V/ }  y0 o

% {' J7 w7 d5 m, ]4 t
" h/ `; L1 E9 _; { 9 Q8 o- @. g0 u# r
关于“意识竞争”

1 W8 @, a! m0 k
  
9 |+ g: g0 v' ~  k' A
   “竞争”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,良性的“竞争行为”可以促使竞争各方共同走向进步。

5 S; k7 c; ~. u+ c5 G
但深入地说,指导“竞争行为”的乃是行为人背后的“意识形态”。这种取向才是竞争的本源。
- W$ p8 T- w$ z9 K( e9 I! N. w
当比赛者都采用同一的物料,在同一时间进行统一标的物的创作时,其背后的“意识取向”就基本决定了成败高低了,这就是“意识竞争”。

. K. f; Y/ f/ H5 `* j1 F8 _; e
这也客观解释了为何现实中,不同的人采用同样的食物材料,却会产出感觉截然不同的菜肴:有的令人回味无穷、有的却令人避之不及。

8 ~1 @$ ?9 c6 t
  

  o7 a: R5 p/ _/ L: I9 h5 _+ `
  

$ R" A3 n$ {9 s2 b) H7 b6 E
  

9 d& a2 {1 N4 C) ^/ }
   以下组图形象揭示了一个结论:“意识竞争”虽是无形的,但确是一切表象化“竞争行为”的根本。
' G' \0 l9 p% ^( {4 L
所谓“意识决定性格、性格决定行为、行为决定命运”就是这样一个恒久不变之逻辑。尤其在同等环境、
5 N+ r) b( G& @8 p8 T3 n
同一时期应对同一事务时,不同的意识就会毫不偏倚地分化出“先进”和“落后”。

0 l+ C2 Y; ~3 {
/ ?* `( Q$ ~2 k$ j: |3 F9 ~. f( O3 Q; W6 j) X# R$ ~% \0 n2 r( K
- v0 i0 ^: ~" ]; i$ K% F
关于“幸福权利”
2 K! P+ g6 x' o' ]
  

* v+ t, f$ {! C; R6 l7 h4 K
   对于“幸福”,较为公认的解释是物质生活丰裕无忧、远离穷困交加;而精神层面则是社会个体间都充满温馨、关怀、信任和扶持。
9 h  X8 U" H4 N2 ?3 |3 W
这不仅特指“人类”,当然也包括一切拥有情感之生物,因为对于“幸福”的拥有权实无门户规限。

8 _' ?" D! s8 |- k9 @, b0 t
公元1776年,《独立宣言》那撼动心魄的字语早已作出昭示:“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,
, v& @7 [1 c/ }, W5 E# [7 N  k
人人生而平等,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,其中包括生命权、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。”
+ E/ M7 r4 s! S: [8 `5 w
  
) y8 Q$ ?8 V9 N1 p. o( o' I
  
+ s( V' ]0 t  M/ `; R
   以下组图隐约间做出了启示:“幸福”无分地域界限,但并非垂手可得,也非他人的恩赐,
/ n5 D! _6 ?+ Q& r* l8 @# }
它必须通过不懈而主动的争取而获得,实现“幸福权利”的道路充满了艰辛,但是却是值得为之毕生追求,因为别人给予的东西可随时予以终止甚至收回,
. w; w3 S+ z: \) E0 J
但自身争取的才能历久长存。这份对“幸福权力”的追求和捍卫,将承接于父辈的上代、体现于自身的当代、

3 w1 m. ]: @; `/ r6 j5 ~
也传承于子孙下代,最终凝结出的将是“公正的法治”、“优美的环境”、“和谐的人际关系”和“求实开拓的精神”。
# U1 t3 q+ b! y9 X
  

2 L5 Z% ?3 Z: B- c, n8 s3 ^) t5 ~+ L
* T/ z. B. ?5 P% D  j  A' C% h+ E2 F+ ~, \+ ^1 ~% C

0 y. I" \  u* z6 F) W, z# @: o
关于“同志”
  v3 `% K: U/ ~
  

# _! g  p# S$ }3 W. @% W+ K4 u
   “同志”(英语译称“comrades ”)原指志同道合的人。该词也是特殊体制环境下的产物,

1 M) M$ h' E! `- i! w' v$ z8 D
20世纪的辉煌时期,其使用范围覆盖亚欧大陆的大部。该词使用初期,实是以“意识形态”为准绳,

  a# y5 l( I6 v/ A' {4 H* j" D( u1 w
后外延扩展,一律以之为代称,似乎被称谓的对方的意志取向一定且必须与自己的“志向”相同。殊不知,

0 ]3 |6 q0 S7 U
这种排斥性、单一化的思维并不能扼杀多元意志的存在,昔日出生入死、并肩作战的“同志”间也存在不同的见解,最终带来的是相争互斗。
) U5 h0 J8 g/ F  O$ o7 {
   进入21世纪,“同志”的使用频率日渐式微,而本意随着时间逐渐消逝于历史迷雾中的同时,它又转化出另一词义,即指代志趣相投的同性恋人士(英语译作“Gay-men”)。
/ H% W& _; e  }2 ~' S
  

. E" L5 r8 Y0 r  ^$ Z8 L- R
  

0 e4 V4 T6 u, {* p, y8 ~
   以下组图以史家的角度揭示了两个规律:世界是多元的,思想也是如此,任何压制性、打压式的一元思维,无疑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;

, T" G" H1 d( U. s
即使志向相同的人也早晚会出现思想上的分歧,因为时代在不断变化发展,不同的人自有不同的理解落差,其中的关键就是思维和客观世界发展的“不同步”以及背后所涉及的“权谋利益”。
' t% }1 u- V# u# A/ C# \5 }& t
2 s3 Z7 \% X, E! p; ~
+ G/ l$ M' N8 u5 B6 |% l

( q/ B* `* t3 \# j2 W
关于“功夫”
  Y% ?/ |' @5 {2 n; V) D- k% T
  
: h4 r( N: G. S/ y3 j+ e
   “功夫”可理解为搏击技术,不同的国度和文化体系都能孕育出自成一格的搏击技术,诸如拳击、散打、武术、空手道、泰拳等,但不论何种“功夫”,
, p( H, g  ~# `% ^1 \
其主要着眼点均是立足于身体机能的突破和头脑锻炼。然修习“功夫”之人没有结合“心智发展”和“人文理念”的塑造,

; x( j) t( \0 z5 o) x7 D- ?$ U
即使“功夫”高强,最终也将沦为“打手”、“保镖”或“保安”,“平和之心”日失而“暴戾之气”日盛,真正是“四肢发达,头脑简单”。

1 c; o3 i; y# v
  
$ A! ]8 Y: W6 Q# r2 P
   曾几何时,“东亚病夫”特指东方古国的近代国民,由此出现国民们竞相修习“功夫”以洗刷这一耻名、

0 K& d! ?* Q- {/ Y8 O1 }
以长威风的行径。但“病夫”中的“病”字实指心智和文化观念的封闭和落后,而非仅指身体机能孱弱。如此理解,
5 {8 F2 `% M+ g6 h  p. |3 z. I# C
实是舍本逐末。若认为通过“功夫”击败外族,则可令民族吐气扬眉、自立于世界,则无疑是“自我陶醉”的意淫,
6 g0 m- z- _+ ^+ `
倘若再对之包装成为“国粹”,则更是不幸中之不幸。因为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粹和哲学思想无疑是“国粹”所在,但搏击技术却不是理想、唯一和对应的载体。

7 U+ `* G. t' L- H: ~, ^2 s
  

/ V7 A7 B9 V$ O' X1 B& ^7 v
  
- {8 q4 s: u: z
   以下组图正反两面总结了两个法则:“功夫”发轫于不同民族文化和国度,彼此实并无强弱之分,万不能成为“一国之粹”,
* ~7 D, e! u, _+ h1 R5 r2 E) ^- R
因为这是外延和内涵的关系了。“病夫”的病源在于心灵的扭曲、幽暗的人性,“功夫”仅为强身健体,却并不能有助于前者的治疗,

# S4 M: L* Y. w
而开放的视野、进取的精神、严谨的态度、包容的胸怀却是根本上进行治疗的良方,同时也包括找到强健体魄的不同方法,治疗“心病”和“体病”两者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。

$ e$ n) n4 H' l) w7 N' E  s
. o# _: x3 O2 t; J( y8 a. {+ Z; W# M/ N/ i' u7 I9 h* R

! ]" c9 n8 T. m  T, e- g
关于“普世价值观”

. W7 C: g2 @4 i/ N
  

9 s7 ~+ U; r# V0 D$ v' u+ d$ d
   “普世价值观”,顾名思义就是“跨越民族、国界而普世适用的人文理念、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”,

$ e/ U0 M  R4 p; L# U
它是全体人类在不断发展过程中所逐渐形成的最为统一的思维体系,它的社会体现就是成为“是非善恶”的判辩准绳。

2 d9 \2 E' z# p$ f
具体而言,“普世价值观”核心大致包括“自由”(个体发展)、“真诚”(人际关系)、“公平公正”(社会事务)和“爱”。
9 z# \- `) `* q  ]7 L7 f6 U8 R1 z1 T
  
( t1 G* d; A9 w" h% o
  

8 V6 z$ P7 c; S# ~8 o8 b% o
   “普世价值观”之所以“普世”就是因为它跨越了文化的藩篱,而经世致用:“开拓进取不是美国人的专有特质”、

& I% @- J9 z! G0 N+ N. u5 x
“尊老爱幼亦非中国人之专利”、“推翻专制,推崇人权更非法国人的专属”。重要的是,“普世价值观”有助于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,有助于不同的民族和宗教在碰撞中找到了契合点而最终消弭分歧。

& O/ {/ h' ]( m& i) j" ]8 a7 h
  
0 {5 u2 m5 w. n7 S0 A+ |
  
; V+ v$ @, ~0 k5 \( L% W5 y5 b
   以下组图直观说明了一个现象:“普世价值观”实乃立足于共通的人性,永恒的人性也决定了“普世价值观”的经世致用。
( [( ?! |7 S$ a7 K1 l- x
衡量价值观念的“对”与“错”,最佳的裁定者当然不是国家元首、不是统治集团、不是政治团体,

, K4 q- S' ^0 v( n: J8 `
更不是家族首领,而是一直与人的活动相伴而成的“社会成果”,其中既包括“建设”,也包含“破坏”。

; z. e8 L7 l8 E7 t- ]2 [" r : h& ^# R' z- C5 n& c
" F, W- l2 M8 I2 U
关于“谎言”

& x) J3 V$ Z2 b3 A
  
' B1 C1 T7 j9 z% b
   “谎言”,即刻意编造与客观事实不符的言语,它与“人”相伴而生,其背后当然是具目的性。总体上,

3 w0 t3 F- ?9 V1 R: t% f
“谎言”可分为两大类型:“善意谎言”和“恶意谎言”。人的一生,基本上是不可能不制造“谎言”的,区别只在于所制作的是“善意谎言”为主,还是“恶意谎言”为多。

& v! H2 v# @0 `9 r
  

3 ~* U  p7 z3 h/ m4 U7 H; q9 d- A
   “善意谎言”以利于他人(即谎言的承受方)为目的,而“恶意谎言”却以利自己为核心、以损他人为手段。

3 @( O5 B7 {4 a; O# {8 @* u" _
由于“谎言”不符合客观事实,因此终有“穿帮”的时候。即便如此,但不同性质的“谎言”,
5 {9 a1 d" h9 s7 |, q" H- R
却有不同的结果:前者会得到谎言的承受方由衷的感激,而后者得到的却是蔑视、声讨乃至行为排斥。

$ B0 r( p, x( M7 @
  

" o2 v# r6 P4 L2 ?
   以下组图隐约阐述了两个道理:一是“谎言”存在“有效期”,这只是时间长短的区别。

3 s: a) m, b- N7 s) Z# n: ?) o& ~6 I
二是无论“善意”还是“恶意”,一旦“谎言”被揭穿,就没有继续的必要。倘若依然坚持如故,对于“说谎方”,
1 [( y  K9 p4 Q/ L" F5 J5 E9 b7 O
带来的却只有两个连带结果:“谎言行为”毫无意义,成为反向标的;“说谎方”人格诚信降至冰点,其以后的一切言论、行为也由此牵连,这,才是最为深远的代价。

" ?0 A$ D& ~* ~5 Q $ n, X+ t! m% o& m# d: n. P" N+ p+ j

5 z( L6 C  `1 ^" O* H9 y- }

評分

參與人數 1威望 +34 收起 理由
amoebi + 34 精品之作,全壇人員向你致敬!

查看全部評分

收藏收藏 贊贊(0)
把本文推薦給朋友或其他網站上,每次被點擊增加您在本站積分︰1宣傳
桃妖视频站,海量在线视频任你播

尚未簽到

沙发
發表於 2012-8-9 15:05:51 | 只看該作者
VIP精品區,資源無限好賺金任務區,輕松賺金幣
加入VIP,享受高級特權宣傳賺金又升級,超級棒
好文章,我喜欢

尚未簽到

板凳
發表於 2012-8-9 23:53:33 | 只看該作者
VIP精品區,資源無限好賺金任務區,輕松賺金幣
加入VIP,享受高級特權宣傳賺金又升級,超級棒
我操,又一个拿西尺来衡量东方的XX,作者如果是西人,那么\好吧,你对东方文化理解可以有自己的见解;如果是国人,我操,哪好上哪去,别在这逼逼逼的。

尚未簽到

地板
發表於 2012-8-10 19:42:13 | 只看該作者

回 gcy68 的帖子

gcy68:我操,又一个拿西尺来衡量东方的XX,作者如果是西人,那么\好吧,你对东方文化理解可以有自己的见解;如果是国人,我操,哪好上哪去,别在这逼逼逼的。 (2012-08-09 23:53)
文化有差异,可是对自由的追求不能有差异吧
累計簽到:21 天
連續簽到:1 天
5#
發表於 2012-8-15 22:09:48 | 只看該作者
VIP精品區,資源無限好賺金任務區,輕松賺金幣
加入VIP,享受高級特權宣傳賺金又升級,超級棒
好文章我喜欢。
累計簽到:1 天
連續簽到:1 天
6#
發表於 2012-8-18 23:22:49 | 只看該作者
种族不同  国情不同  必有差异

尚未簽到

7#
發表於 2012-8-25 13:44:50 | 只看該作者
VIP精品區,資源無限好賺金任務區,輕松賺金幣
加入VIP,享受高級特權宣傳賺金又升級,超級棒
精品文章,精品言论,谢谢!!

尚未簽到

8#
發表於 2012-8-26 10:31:54 | 只看該作者
是时候反思了。
累計簽到:1 天
連續簽到:1 天
9#
發表於 2012-9-9 20:55:34 | 只看該作者
不要被简单的图片对比蒙蔽了眼睛,国家、政党就和一个人一样,人无完人金无足赤,谁都会犯错误,你把眼睛盯在错误上,那你永远只能看到错误。至于拿欧美发达国家和中国对比,我只想提醒一句,发展经历的时间在一个起跑线么\?
累計簽到:4 天
連續簽到:1 天
10#
發表於 2012-9-14 10:39:32 | 只看該作者
不能以点概面,也不能全盘否定。

回復樓主 親!! 現在是後半夜!妳失眠啦?餓啦?通宵加班?還是想WK啦?

 分享同時學會感恩,一句感謝的話語,就是最大的支持!  歡迎交流討論
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| 立即注册

本版積分規則

c重要聲明:本論壇是以即時上載言論的方式運作,WK論壇對所有言論的真實性、立場及版權等,不負任何法律責任。而一切言論只代表發佈者個人意見,並非本網站之立場,讀者及用戶務必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。 由於本論壇受到「即時上載言論」運作方式所規限,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言論,若讀者及用戶發現有內容出現「真實性、立場及版權」等問題,請聯絡我們:[email protected]論壇有權刪除任何言論(刪除前或不會作事先警告及通知)| SiteMap[網站地圖]

發表新帖 返回頂部